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分级诊疗制度被确立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很多致力于医改的权威人士坦言:只有当分级诊疗体系建立之时,才是中国医疗改革成功之日。日前,为了推广和交流我国分级诊疗的经验、探索和解决分级诊疗遇到的难题,“中国分级诊疗交流会”在上海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多位专家院士表示,医改已经进入关键时刻,2017年将成为分级诊疗推进的重要时间节点。
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模式,让一部分常见病、慢性病的诊疗分流在基层医院,从而提高优质稀缺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优秀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患者有病倾向去城市的三级医院,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逐步萎缩、人才外流,服务质量难以取信于民。同时,也造成大医院盲目扩张,导致百姓看病难。
针对这一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已被列为医改“第一要务”,而2017年将成为分级诊疗推进的关键时间节点。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坚持居民自愿、基层首诊、政策引导、创新机制,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要手段,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推行多种形式的分级诊疗模式,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大于95%,85%以上的地市开展试点。到2020年,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据了解,为了实现“强基层”的目标,今年国家卫计委将把工作重点放在医联体的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两个方面,落实分级诊疗。通过医联体的建设,让老百姓放心去基层,把大医院的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基层首诊,对健康责任实行连续性、责任式的管理。